近日,上海商学院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研修班”顺利结业,来自阿塞拜疆的加拉耶夫先生作为第 10000名参训学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结业典礼上,加拉耶夫手中定制的“第10000名学员”纪念盘与结业证书交相辉映。这一刻,他不仅是阿塞拜疆经济部项目管理处副处长,更成为中阿发展合作史上一个特殊符号——上海商学院援外培训万名学员征程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作为上海商学院培训的第10000学员,加拉耶夫深知这个数字背后的深意。“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在结业致辞中坦言。加拉耶夫感叹:“特别荣幸能成为上海培训的第10000名学员。到达上海的机场,工作人员在接机时第一时间告知了我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学校做了充分准备,对我进行了访谈,特意为我定制了万名学员纪念盘,并邀请我作为研修班结业学员代表发言”。
在研修期间,加拉耶夫收获颇丰。他深入了解了中国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中国长期战略规划的规模和精确性,通过五年规划和多部门国家战略等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发展嵌入清晰的长期愿景中。他表示,这为阿塞拜疆的“阿塞拜疆2030”战略等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宝贵借鉴。他还对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一体化空间规划和治理方法印象深刻,认为阿塞拜疆可以借鉴中国模式,制定强有力的法律工具,将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投资和社会服务整合到统一的城市战略下。
此外,加拉耶夫对公私合作项目(PPP)在中国的实践经验尤为关注。中国通过制定 PPP 政策吸引私人投资,推动了铁路、桥梁、公路等大型项目以及住房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提升了效率。他表示,阿塞拜疆在制定政策和立法时缺乏实践经验,对中国在环境导向型发展中的 PPP 模式,尤其是环境补偿模型很感兴趣,希望能借鉴中国经验推动本国工业领域的 PPP 合作,如正在洽谈的 “绿色公园” 中国工业园项目。
“上海商学院以其专业的课程设计、深度的经验分享、温暖的人文关怀和务实的合作促进,成功地将中国的发展经验转化为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工具箱”,并在学员心中种下了友谊与合作的种子。”当加拉耶夫在结业典礼上引用约翰·列侬的名言,描绘一个“国家之间不被差异割裂,而被发展合作团结”的未来时,他看到的不仅是理想,更是可触摸的未来。加拉耶夫——这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10000名学员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援外培训的核心价值:赋能个体,连接中外,催化合作,共谋发展。 正如他所见证并参与的,这条由知识、友谊与合作构筑的桥梁,正有力地通向各国人民共享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撰稿:周德江
摄影:李 征
审核:陈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