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和文化遗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伊布罗希莫夫·诺迪尔别克(Ibrokhimov Nodirbek)圆满完成了由上海商学院举办的“2025年上海暑期学校”研修项目。在为期四周的沉浸式学习中,这位来自中亚的青年学国际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全球旅游产业的前沿动态,更通过深度参访与实践,亲身体验了上海作为国际旅游枢纽城市的创新活力与发展脉动。
跨文化对话:一场重塑专业认知的学术之旅
伊布罗希莫夫·诺迪尔别克目前正于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和文化遗产大学攻读旅游与酒店管理博士学位。这所由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在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倡议创立的高等学府,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其选址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撒马尔罕古城,本身就是对丝路精神的最好诠释。
谈及他的学术研究动机,诺迪尔别克表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乌兹别克斯坦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这一独特背景促使我致力于研究可持续旅游、游客行为分析、文化遗产融合及酒店业技术创新等课题,探索旅游业如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与跨文化理解的双重载体。”
在此次上海暑期学校项目中,诺迪尔别克亲身体验了“产教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本次暑期学校汇聚了来自酒店与旅游管理行业的资深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以及来自希尔顿集团、锦江国际集团等企业高管,共同讲授“智能康养旅游”、“沉浸式数字营销技术”等前沿课题。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将最新行业动态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诺迪尔别克表示:“授课教师们不仅学术功底深厚,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富有启发性,课堂内外的开放式讨论氛围也让我受益匪浅。”
当谈及中乌两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诺迪尔别克表示,“尽管发展规模不同,中乌两国在旅游业具备诸多共通优势:丰富的历史遗产、多元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景观。但两国旅游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中国在技术创新、基建完善和服务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已构建起涵盖智能旅游工具、大数据分析、移动支付和AI客服的完整生态。中国不仅在满足当代游客需求,更在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等未来挑战做准备。而乌兹别克斯坦虽在技术基建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却拥有撒马尔罕、布哈拉等活态丝绸之路遗产博物馆,以及举世闻名的热情好客传统,适合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旅行者。暑期学校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中乌旅游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伙伴——中国的前沿技术可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而我们的文化遗产正契合中国游客日益增长的‘逆向旅游’需求。”
实践教学:感受上海文旅魅力
在理论课程之外,暑期学校还精心设计了系列实践考察活动,让国际学生们得以深度触摸上海文旅产业的脉搏。诺迪尔别克先后探访了多个极具代表性的文旅地标:在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城隍庙,他见证了传统庙宇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完美共生;漫步艺术创意街区田子坊,感受老厂房改造中迸发的设计活力;参观新落成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体会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展示的革命性改变;在新场古镇,沉浸式体验江南水乡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之道。
“这些实地考察就像打开了一扇扇观察上海文旅产业的窗口”, 诺迪尔别克表示,“每处景点都在讲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故事,这种‘活态传承’的发展模式给了我很大启发。” 特别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智慧旅游、文创开发等创新手段,实现了文化价值的现代化转化,这为中亚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在酒店管理实践环节,诺迪尔别克深度探访了上海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传奇酒店:见证百年外滩风云的和平饭店、由历史建筑改造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以及享有“上海之窗”美誉的上海大厦。通过实地考察和与管理层的深入交流,他系统了解到国际奢华酒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策略,让他对“全球视野,本地执行”的酒店管理理念有了全新认知。特别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些酒店都将中国文化元素转化为独特的服务亮点,既满足了国际旅客对异域文化的期待,又让本土消费者感受到文化认同。“这种平衡艺术,正是全球化时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
展望未来:做中乌文旅发展的践行者
在回顾此次暑期学校学习经历时,诺迪尔别克特别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他与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学生们通过课堂研讨、实地考察等多元形式,共同探索行业前沿动态。他提到,“我期待通过这个平台拓展人脉网络,积累跨文化经验,深化对亚洲酒店业的认知——这是一次学术追求、文化探索与个人成长三位一体的难得机遇。”
此次暑期学校更是他学术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旅游业未来必然走向文化、科技与人本理念的深度融合。” 他这样阐述自己的研究构想,“我的博士课题将重点探索AI在酒店业的应用场景和沉浸式旅游体验设计,这些在中亚学界仍属前沿领域。同时,我计划开展中乌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比较研究。”
对于未来发展,他展现出学者与践行者兼具的抱负:“我计划在本校组织研讨会,分享暑期学校课堂上的智能康养旅游等新兴理念。我渴望将这些创新理念转化为推动乌兹别克斯坦旅游教育变革的实践力量,成为联通中亚与中国文旅交流的学术纽带。” 他特别强调,“我期待与上海商学院等中国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师生交流计划等具体举措,共同推动中乌文旅产业的繁荣。” 这段跨文化学习经历,已然成为他专业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撰稿:曾诗吟
摄影:魏旗嘉
审核:陈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