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暑期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暑期国际工作坊)结业仪式于2025年8月11日上午在上海商学院漕宝路校区5楼未来数智教学中心举行。来自亚美尼亚、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等3个国家的20名旅游与酒店管理领域的国际学生顺利完成课程,满载而归。
沉浸式学习:文旅融合与科技创新并重
本期暑期学校围绕旅游与酒店行业的复苏、发展、转型、开展等模块进行了深度研修,依托上海商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学科优势,联合上海锦江国际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理论+实践”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国际学生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企业参访、文化体验等方式,深入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与客户互动、酒旅行业服务创新战略与商业模式构建等前沿内容。
在为期28天的学习中,国际学生走进外滩历史建筑群,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之道;参访新场古镇文旅融合区,感受文创产业对传统古镇的赋能;参观上海和平饭店、上海大厦、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等,解码中国奢华酒店的服务体系和运营模式;考察外滩、城隍庙、田子坊,对比分析历史街区在旅游开发、商业运营与社区活化中的差异化实践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帮助国际学生系统理解了中国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智慧与可持续发展逻辑,为全球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上海方案”的实证参考。
非遗文化体验:以匠心促民心相通
为深化人文交流,本期暑期学校还特别策划“非遗文化深度体验”专题活动,通过笔墨书法、中医养生、艾草养生锤制作等沉浸式互动,让国际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在笔墨宫坊,国际学生尝试使用毛笔书写汉字,体会“字如其人”的东方美学;在新场非遗中医文献馆,国际学生学习穴位按摩、药膳食疗,并亲手制作艾草养生锤。国际学生代表们也在结业仪式上感慨道:“中国非遗体验让我意识到,酒店客房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型博物馆,旅游线路也能变身文明对话的时光隧道,通过传统工艺制作与当地手工艺人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文化共鸣让合作充满可能。”
品牌赋能: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标杆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戴莹在结业仪式上表示,本次暑期学校对参训国际学生来说,完成了“三重”跨越。一是跨越山海的求知精神——用脚步丈量中国文旅创新的热土,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跨越文化的深度对话——用双手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明确了文明对话真谛;三是跨越行业的未来视野 ——将用所学专业知识,展望了未来发展,描绘出全球文旅产业的创新蓝图!
国际教育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遵循,将“留学上商”“商韵丝路”品牌建设作为学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国际教育学院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桥梁,以非遗体验、文化交流为纽带,更好地赋能国际人才职业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树立“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标杆,架起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
结业非终点:共绘全球文旅合作新蓝图
结业仪式上,国际学生获颁上海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上海商学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证的结业证书,并通过短视频回顾了学习历程,立体呈现了学习成果。
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胡笑寒在致辞中强调,“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合作的起点。学校将持续推动‘中文+旅游管理’等培训课程,让‘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之花开得更加绚烂,让文明对话的种子在文旅产业的沃土中生根发芽,长成合作共赢的参天大树!”
参训学校之一的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国立外国语学院也在结业前期,向我校发来感谢信,信中深情写道:“这一机会对学生而言弥足珍贵,使他们得以接触先进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拓展国际视野,并亲身体验多元文化。我们坚信,这段经历已显著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与个人发展。”
随着结业仪式的落幕,国际学生将带着在上海收获的知识、友谊与愿景返回祖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文旅产业的桥梁。未来,上海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以教育为纽带,深化“中文+产业”课程体系,让“留学上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产业合作的桥梁,让“商韵丝路”成为文明对话与合作共赢的标杆,为全球行业复苏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并注入澎湃动能。
撰稿:张 雯
摄影:曾诗吟、魏旗嘉
审核:陈 巍